<code id="mq0h8"><rp id="mq0h8"></rp></code>
  • <pre id="mq0h8"><ruby id="mq0h8"></ruby></pre>
    <acronym id="mq0h8"><strong id="mq0h8"></strong></acronym>

  • 農業文化遺產“稻魚共生”在上林的實踐:稻豐魚肥生態美

      6月15日,在上林縣三聯村云陸莊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里,農戶收獲放養的鯉魚,笑逐顏開。本報記者 徐天保/攝

      上林訊(記者/喬曉瑩呂海鋒)“排水,開鐮……”6月15日,在上林縣大豐鎮三聯村云陸莊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稻稈上垂著沉甸甸的稻穗,稻稈下泥鰍、塘鲺、禾花鯉等在田里穿梭,村民們忙著割稻、抓魚。

      這里的土地曾因常年受水患,休耕過一段時間。2020年底,上林縣政府調研農村休耕閑置土地問題時,科普了“稻魚共生”種養模式。云陸莊村民陸茴香知道后,看好發展前景,流轉172畝連片休耕地,改造成了水田。

      上林縣種植水稻歷史悠久,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代。2012年,“上林大米”成為廣西首個列入地理標志保護的大米產品。

      雖說“稻魚共生”是一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但在上林大規模種養尚屬首次。

      一開始,由于不施用化肥,秧苗不長個,出現葉黃、有蟲等情況。村民議論紛紛:“秧苗肯定活不了”“得趕快噴藥追肥”……對此,陸茴香沒有理會,事實證明陸茴香是對的:當魚苗放進田里后,情況出現了轉機,不到一個星期,稻苗變得綠油油,稻稈也粗壯了許多。

      據了解,“稻魚共生”事實上是一個立體生態循環系統,即水稻為魚提供稻花和有機物質,而魚產出的糞便又可作為稻苗肥料;田魚喜鉆泥土,促進肥料分解,更利于水稻生長。

      與其他推行“稻魚共生”的地方相比較,上林縣所采用的是高密度養殖。種養期間,基地會不定時補充深井水,保持水體恒溫;并投放一種名為百草料的獨特食料,這種食料會產生大量螺旋藻,在成為魚食的同時,還能通過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氧氣,產生大量的菌膠團,進而保持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穩定。

      “這種模式既解決了單一的高密度魚養殖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大大提升大米的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上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羅慧紅介紹道。

      當天,經過測算,基地畝產稻米約400公斤,達到常規種養模式的平均水平。“魚苗投放時,泥鰍和塘鲺分別是每公斤800尾、40尾,現在收獲測重達到每公斤120尾、16尾。”陸茴香細算了一筆賬,僅田魚一項的純收入就能達到每年每畝2萬元。目前,基地還幫助了139戶農戶增收。

      據了解,上林縣結合旱改水項目工作,以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實施三季水稻試驗種植,目前共有3個試驗基地300多畝。下一步,該縣將以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為契機,不斷探索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做法,進一步豐富水產品品種,打造休閑農業、民俗體驗等旅游產業,延長稻漁共生種養產業生態鏈,走出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山水田湖融合發展之路。

    贊 (0)踩 (0)

    廣西鄉村振興戰略公眾號

    廣西縣域經濟網公眾號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一区_国产重口熟女在线观看_亚洲加勒比无码中文av_中国人妻被黑人巨大征服
    <code id="mq0h8"><rp id="mq0h8"></rp></code>
  • <pre id="mq0h8"><ruby id="mq0h8"></ruby></pre>
    <acronym id="mq0h8"><strong id="mq0h8"></strong></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