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mq0h8"><rp id="mq0h8"></rp></code>
  • <pre id="mq0h8"><ruby id="mq0h8"></ruby></pre>
    <acronym id="mq0h8"><strong id="mq0h8"></strong></acronym>

  • 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王政武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國民族地區多為邊遠地區,雖然經過艱苦努力已經擺脫了絕對貧困,但受經濟發展、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等多種因素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短板依然突出,鄉村振興任務十分艱巨。探索和建立反映民族特征、融入民族文化、契合民族需求、促進民族和睦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是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讓各族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共享民族復興偉大榮光的必由之路。

      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全過程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但客觀而言,民族地區各民族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生活生產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性。也正因如此,民族地區往往成為境外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地帶和前沿陣地。這樣的重要陣地,如果我們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占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強調,要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因此,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強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注重把“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觀念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教育引導民族地區各族干部群眾樹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切實維護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強化維護民族團結、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邊疆鞏固安寧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凝聚起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磅礴力量。

      把加快產業振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支撐,更是重要引擎。由于地理區位、基礎設施、交通條件等諸多因素制約,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城鄉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必須牢牢牽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依托特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一方面,完善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發展政策體系。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明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的區域、產業和項目。健全重要能源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效益補償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拓寬投資合作、勞務協作、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等渠道,增強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構建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以特色產業園區為依托,推進“民族創新”中小微專業企業和創客空間與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文化、旅游、康養等相結合,重點培育、扶持民族特色產品和龍頭企業。優化特色產業布局,推進民族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其他”的產業多元融合發展模式,為民族地區產業振興注入動力活力。

      推動民族地區更高水平開放開發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開放中發展的。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處于開放交流之中,經常與外界保持經濟文化的吐納關系,才能得到發展,這是歷史的規律。”我國民族地區大多位于西部地區、內陸地區、邊疆地區,總體上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實現鄉村振興發展,必須推動民族地區更高水平開放開發。一方面,要大力破除城鄉要素流動壁壘。加強城鄉交通設施網絡一體化建設,以特色城鎮為依托擴大城鄉聯動發展平臺載體,實現制度銜接緊密化、基礎設施一體化、要素流動自由化,推進民族地區農村市場逐步向城市延伸擴展,建立城鄉經濟循環通道,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民族地區的資源豐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堅持以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產業,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礦產資源、生態資源等,通過積極參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加快推動資源與產業、鄉村與城市、產品與市場、供給和需求有效對接,以擴大開放增添發展新動能,為民族地區鄉村產業發展創造更大空間、注入強勁動力。

      推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交相輝映,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迷人魅力和璀璨光芒。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重要成員,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入發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是激發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內在動力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推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要在尊重少數民族的歷史、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基礎上,深入發掘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內涵,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借助網絡視頻、抖音、語音播報、微電影等新媒體,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交融,滿足各種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筑牢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紐帶。講好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故事、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故事、在黨的領導下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故事,引導各族人民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另一方面,以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堅持保護優先與發展并重、活化與傳承兼顧,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的民俗風俗、傳統技藝、特色建筑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文化與旅游、影視、現代農業等深度融合,培育和發展以民族文化為內核的新業態,實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完美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加持賦能。

     。ㄗ髡邌挝唬簭V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本文系廣西2021年度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工作項目“‘十四五’時期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贊 (0)踩 (0)

    廣西鄉村振興戰略公眾號

    廣西縣域經濟網公眾號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一区_国产重口熟女在线观看_亚洲加勒比无码中文av_中国人妻被黑人巨大征服
    <code id="mq0h8"><rp id="mq0h8"></rp></code>
  • <pre id="mq0h8"><ruby id="mq0h8"></ruby></pre>
    <acronym id="mq0h8"><strong id="mq0h8"></strong></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