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美感 讓人流連忘返
——夜攝興業縣大平山鎮古城村火龍果基地“燈海”
記者 張鈺斌
▲天色漸暗,火龍果基地的燈光亮起,形成一片“燈海”。
▲黎富穎在燈光下打理著剛成型的火龍果。
▲春、冬兩季的反季節補光措施,目的在于解決光照不足的問題,可以進一步提高火龍果產量。
▲萬盞明燈在60畝火龍果基地里同時亮起,形成一望無際的黃色“燈海”,蔚為壯觀。
夜幕悄然降臨,白晝漸漸地沒入夜色之中。當天色漸漸沉下去時,在一片60畝的火龍果田里,上萬盞明燈同時亮起,匯聚起大片的光芒,形成一片黃色的燈海,讓這片田野變得更加璀璨迷人……5月9日,記者在興業縣大平山鎮古城村火龍果基地遇見了美麗鄉村夜景,讓人震撼的“燈海”,把農業的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今天算起,再過10天左右時間,今年首批火龍果就會成熟。”暖色的燈光下,這片火龍果田的女主人黎富穎還在打理著剛成型的果實,排列整齊的支架上繞著火龍果藤,翠綠枝葉四散,火龍果躲在枝葉里自由生長。
“你們來得有些晚了,早些日子火龍果開花時,黃白的花朵在燈光下綻放,真的很好看,附近很多人都專程過來拍照打卡。”黎富穎告訴記者,火龍果開花如“曇花一現”,多在晚上,且每茬花期只有一個晚上。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這片璀璨的火龍果燈海,其實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之作。2019年,黎富穎和丈夫陶進樂在古城村租下了60畝土地,種植紅心火龍果。由于基地所處位置多為平地,雨水均勻,光照充足,果品好,甜度佳,深受果商的青睞。今年年初,他們借鑒了廣東一些火龍果種植基地的做法,引進反季節夜間催花補光新技術,在2月安裝了電線、燈光等設備,開始給火龍果照明補光。
“這一技術可在夜間補光催化,使火龍果提前開花結果。”技術員李勇告訴記者,火龍果每天需要12個小時左右的光照,燈光是仿太陽光,目的在于解決光照不足的問題。每天從傍晚時開始開燈補光,每次補光需要持續5個小時左右。通過反季節補光系統促進火龍果的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火龍果產量,增加出果批次。
“往往選擇在春、冬這種晝短夜長的季節開燈,每一個季節開燈的時間維持在40天左右。這個季節的開燈已經接近尾聲,下一次開燈時間大約是在11月。”黎富穎說道,由于他們成功“試水”,古城村火龍果基地里的其他種植戶正向他們取經,計劃也引進這一套補光系統,從而提升火龍果的產量。
古城村因古代曾為潭栗縣縣城而得名,位于興業縣的南面,玉石公路、324國道及黎湛鐵路穿境而過,是玉林城區至興業縣城的中點,交通十分便利。去年底,古城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這是繼該村獲評為自治區級生態村、自治區文明村后獲得的又一個殊榮。
早在2020年火龍果上市的季節,古城村種植的大片火龍果就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往拍攝,在朋友圈“火”了一把。
“我們古城村有著很好的資源,火龍果種植面積超過200畝,這個基地吸納了附近不少農戶成為勞動力,給村民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溫柔的晚風中,燈搖曳著光芒,望著這一片光影閃爍交織出夢幻的風景,古城村黨總支書記陶春有了新想法:“古城村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要利用村里可利用的空間,進一步把村子的美化工作搞好。”他告訴記者,如今,古城村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美化家園,這一片火龍果燈海也將成為古城村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新亮點,這也將給這個歷經千年的村落帶來更多新的生機和活力。
廣西鄉村振興戰略公眾號
廣西縣域經濟網公眾號
4月26日,走進興業縣龍安鎮柑坡新村,只見一幢幢以白墻灰瓦、人字山墻、披檐、燕尾屋脊等嶺南特色風格為主的民居映入眼簾,房前屋后則是一個個微菜園、微花園。當車輛行駛在G80廣昆高速公路上時,沿線可以欣賞到一道道鄉村美如畫的風景! 詳細】
2021年1月2日,走進興業縣馬塘村砂糖桔種基地里看到,一個個金黃色的果子掛滿枝頭,有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沉甸甸的,基地負責人正在組織當地勞力采摘上市! 詳細】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廣西玉林市興業縣按照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產業富縣、文旅興縣的戰略要求,通過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分工、動員干群參與等措施,確保該縣鄉村振興各項建設工程有序開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詳細】
日前,記者來到興業縣蒲塘鎮石崎村上寨種養專業合作社時,村民羅雲林剛運回一批從荔枝園里采摘下來的荔枝,準備放入荔枝烘干生產線進行加工。合作社周圍連片的荔枝樹上掛滿了荔枝,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詳細】
1月11日一大早,興業縣大平山鎮南村的貧困戶陳獻梅和幾位村民相約一起,來到村頭的香蕉種植基地收割香蕉! 詳細】